“3代+”战机的价格正在逼近四代机
美国F-16战机在国际市场上的二手机报价仅为1100万-1500万美元(与我国的枭龙新机价格相当),但F-16 Block60/62的单机价格就高达5500-6000万美元。F-16 Block60是在F-16C/D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度改造型,包括换用更大推力的发动机,使得战斗机的最大起飞重量提高了50%以上;安装AN/APG 80相控阵雷达;加装保型油箱,大幅度增加作战半径等。因此,价格也成倍的增长。
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,作为我国空军主力之一的苏-27平台和F-16平台在设计之处均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设计冗余,所以在机体外观不发生巨变的情况下,通过内部结构的加固、安装更为先进的主动电子装备,三代机的升级版能够达到或者接近四代机的基本作战能力——这也是我国空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,歼-10、歼-11均是如此。但作为其结果,改进型三代机的价格也会接近四代机。
歼-15的原型是前苏联海军的苏-33。中国从乌克兰获得苏-33的原型机T-10K之后,进行了充分的研究,以沈飞组装苏-27和深度改造苏-27系列的经济与技术积累为基础,研制出歼-15舰载机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这并不意味着歼-15的成本会与苏-27系列类似。
2017年6月,美国海军官员在国会听证会上证实,美海军计划在2018财年投资12.5亿美元采购14架F/A-18E/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,折算成单架价格为9000万美元(约合人民币6亿元)。对比F/A-18E/F的价格,4亿的歼-15在主流舰载机中仍算物美价廉。
但是我们也要看到,歼-15 价格仍然有大幅度上涨的可能。目前的歼-15属于滑跃起飞,而正在测试的弹射型歼-15也已经曝光。相比滑跃起飞型,弹射起飞型歼-15需要在结构上进行加强,这会增加额外的制造和测试成本。以法国的阵风战斗机为例,空军的单座型型号为阵风C,海军的单座型为阵风M,前者的采购为6800万欧元,后者则高达7900万欧元,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为适应弹射和阻拦装置所进行的结构加强。1100万欧元折算成人民币接近8000万。可以想象,歼-15的弹射起飞型,采购价格按照保守估计也要增长10%,其价格可能会超过4.5亿乃至逼近5亿。
歼-15的身价从哪来?
官媒此次提到的“4亿”应该是指海军从沈阳飞机制造公司采购歼-15的价格,该价格应包含了沈飞的研发成本摊销、制造成本以及合理的利润。制造成本的概念容易理解,更为重要的是,在装备价格中“摊销的研发成本”的占比可能不低。
根据已经公开的资料,1996年,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开始总装苏-27SK;21世纪初,我国从乌克兰获得了T-10K-3(苏-33的原型机)样机。这两个事件应该是我国舰载机选择歼-15的重要节点。歼-15项目立项于2001年左右,2009年首飞,期间经历接近10年。如果把歼-15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,那么所有涉及这个项目的人员、设备、材料和测试产生的支出都应计入歼-15项目,形成成本。迄今为止,歼-15的研发成本仍是高度保密。但按照我国的一般规律,沈飞可能只承担一部分费用。再加上舰载机结构的复杂性,以及歼-15目前有限的产量,其研发成本可能要比空军的歼-11系列高出50%以上。
这一数字的得出,是基于在我国自主研制四代机的过程中,顾诵芬院士的《顾诵芬文集》中具有很强参考意义的数字。顾老在文中披露了当时对四代机研制成本的估算,文中写道“我们参照国内第三代战斗机歼-10和歼-11的研制费用及目前的单机价格,按2002年的币值,进行了匡算和分析,初步结果是总研制经费约需371亿元,包括制造试验试飞飞机8架及预生产型飞机6架。其中飞机机体研制费约200亿元,发动机研制费约60亿元,机载电子设备研制费约75亿元,机载武器研制费约36亿元。此费用与第三代战斗机歼-10和歼-11的发展和引进费用总和大致相当。单机价格4.5亿—5亿元,略高于引进苏-27的3500万美元。考虑第四代战斗机技术集成度的重大提高,飞机的作战效费比明显好于第三代战斗机。”
顾院士的这段描述针对的是四代机,而且顾院士的4.5亿-5亿元的设想与目前我国四代机歼-20的实际成本可能有较大出入,因为歼-15的价格显然已经达到这一水平,歼-20只会更高。但反向思考,既然顾院士估算的单机成本与歼-15基本类似,那么我们从价格反推,可知歼-15的研发成本也很可能在350亿-400亿元左右。
不过,研发成本的摊销是按照预期产量来进行的。假设歼-15的研发成本为400亿人民币,预期产量为200架,那么每架歼-15的摊销费用就是2亿人民币,如果预期产量是300架,那么摊销金额就会降低至为1.3亿元/架。因此,如果歼-15的生产线能够持续下去,海军持续采购,未来歼-15的价格还会有下调的空间。
那么,除了研发成本摊销,歼-15单价的大头还有哪些呢?